3)第二十九章 说服李二_回唐朝当王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和李恪俩人都没有察觉到时间的流逝,直到肚子在那举起抗议的旗帜,方才发现。

  草草的用完午膳,李恪又急忙的对李二说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观点。

  “父皇想要用人唯才,可是才从何而来,天下书籍五姓七望尽皆掌握,老百姓一无书籍可看,二更是没钱可看。所以才会造成流水的江山,千年的世家的局面。”

  “就算是五姓七望被父皇彻底铲除了,不能解决书籍垄断的问题和百姓的饥饱问题,假以时日,必将出现新的五姓七望。”

  “父皇想要唯才是用,民间也是只有屈指可数的人才,还是要受到世家的掣肘,针对这一情况,儿臣准备兴办官学。”

  李世民满意的看着眼前的儿子,在李二眼中,李恪不在是一个黄毛小子。

  而是可以和房玄龄、杜如晦等相提并论的治世能臣了!看问题眼光毒辣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

  “现儿臣已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,书籍不再是问题,摆脱世家的掣肘尽在眼前。”

  李恪看见李二没有打断自己,继续说道:“有了书籍,就在每个县都设立学堂,暂时先做五年的教育任务,分别有,国学,礼仪,大唐律法,兵法,武术,算术,等,待以后国力更加强盛后,在增多九年以后更高等的教育任务,在学堂学满年限的学子参加毕业考试,通过考试去发现他们适合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。”

  “先从最基层做起,有突出成绩者受到提拔,按政绩大小依次往上提拔。”

  “综上所述这几点,都需要民富作为根本,若百姓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,怎么能够安心学习,关心国家大事。”

  李二一脸赞同的看着李恪说道:“对啊!这才是重中之重,百姓若是饭都吃不饱,哪有心思考虑其它,皇儿如何解决如此问题。”

  李恪有条不紊的说道:“控制土地,现在大唐初立,还没有出现土地兼并的情形,对改革的阻力也会变小,儿臣有益州大都督之职,正好能够对益州实施军控管制,把土地收归我大唐所有。”

  李二动容的说道:“军队管制,土地收归国有,这会使我大唐出现动luan啊!”

  李恪紧跟着说道:“父皇,这儿臣就的向父皇借一把尚方宝剑了,一切改革都注定会血流成河,只要后方还有父皇坐镇,一切反动派就都是纸老虎,何况这改革之事只在我益州实施,其它地方都不做改变,如此,就算我益州动luan了,皇儿压不住了,父皇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平息动luan,毕竟不是父皇大人您亲自主张的改革,所有的矛头都是指向我的。”

  听到这,李二担忧的看着李恪,这稚嫩的肩膀能扛起这样的重担,处在风口浪尖的李恪能抵住这满朝文武的口笔诛伐。

  说道:“皇儿,我怕改革刚刚开始,朝中众臣就会群起反抗,皇儿改革也只能是无疾而终,半途而废啊!”

  李恪看到担忧的老李说道:“父皇,只要您不乱,信任儿臣,儿臣就能把改革实施到底,不出三年,我大唐就会看到改革的成效,到那时,父皇也就有了借口去平复悠悠众口了。”

  李二迷茫的说道:“父皇不乱,何解?”

  李恪回道:“父皇可以睁只眼闭只眼,大惩小戒,例如罚俸,禁足等,只要不把儿臣下诏狱或召回长安,儿臣就能全力以赴的将改革实施到底。”

 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,将在外,君命有所受有所不受,李恪没有敢说出口。

  至于要改革就得先改革军队,更是怕李二起了猜忌之心,得不偿失。

  至于后面的贞观律法和整顿吏治,李恪也没有再细说,自己目的已经达到,再说就匪夷所思了,别最后整的画蛇添足了。

  听完李恪的话语后,李二心中意动,这改革确实比自己更加的彻底。

  万一成功,对大唐的利益不只是现在,更是在长远的将来。

  而失败也如儿子所说,在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。

  思考了片刻,李二又想起自己当时向李渊说,给自己数年时间,自己一定擒获俘虏颉利可汗,献到长安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i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