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元明、清代的茶,茶的别称_初唐逍遥王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走向繁复、琐碎、奢侈的宋代茶艺,到了元代,又回归真朴,追求简约,重返自然。与宋代茶书兴盛的状况相反,元代茶业着作却迅速地滑到了谷底。经过千曲百折,明代茶集的编撰再度呈现辉煌,五十多部茶书相继问世,真是‘另有奇葩逞风流‘,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茶书撰写巅峰时期。

  元移宋鼎,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,茶文化也面临逆境。

  与宋代茶艺崇尚奢华、繁琐的形式相反,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,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,对品茶煮茗没多大的兴趣,对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。原有的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,也因故国残破把这种心境一扫而光,转而由茶表现清节,磨砺意志。

  选茗艺茶,是品茶的第一要素。明代的名茶品目繁多,最为人们称道的六品,即:虎丘茶、天池茶、罗、茶、六安茶、龙井茶、天目茶,其中又最崇尚罗、茶。罗、茶产地在今浙江省长兴县境,‘介於山中谓之、,罗氏隐焉故名罗‘(许次纾《茶疏》);‘罗、去宜兴而南逾**十里,浙宜分界,只一山冈,冈南即长兴山,两峰相阻,介就夷旷者,人呼、云。‘

 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,是明人的特色之一。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、纯真,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:‘即茶之一节,唐宋间研膏、蜡面、京铤、龙团,或至把握纤微,直钱数十万,亦珍重哉、而碾造愈工,茶性愈失,矧杂以香物乎?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,不损本真。故桑、《茶经》第可想其风致,奉为开山,其舂、碾、罗、则诸法,殊不足仿。‘批评到‘茶圣‘陆羽的头上,话已经说得够尖锐了。那麽,如何才能‘精於炒焙,不损本真‘呢?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、更臻完美的‘炒青法‘。

  花茶的发明虽在宋代,但到明代时,花茶已从文人隐士别出心裁的雅玩逐渐普及到民间,成为普通人品茶的又一新天地。‘木樨、茉莉、玫瑰、蔷薇、兰蕙、桔花、栀子、木香、梅花皆可作茶‘。放花的比例是‘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‘,因为‘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,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‘。木樨采摘的花先去掉枝蒂和沾在花上的灰尘与虫子,‘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‘,用竹叶或纸扎牢,‘入锅重汤煮之,取出待冷,用纸封裹,置火上焙干收用‘。流行的还有‘橙茶‘,‘将橙皮切作细丝,一斤以好茶五斤熔干,入橙丝间和。用密麻布衬垫火箱,置茶於上烘热,净棉被罨之。三两时随用建连纸袋封裹,仍以被罨焙干收用‘。另有一种‘莲花茶‘,‘於日未出时,将半含莲花拨开,放细茶一撮,纳满蕊中,以麻皮略絷,令其经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i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