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87章 音乐天才1_重生之俗人一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王勃对方悠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评论,如同让学化学的去点评美学,他还真不够格。

  但是,孙燕紫的这首《遇见》,前世的王勃却是用家中的电脑循环播放了无数次。他不需评论,只需对比,将方悠的编曲和记忆中的原作进行对比,找出其中的异同,给出意见,然后让方悠进行相应的改进。好比一个王勃住的房间,有人看了,想重新复原一个一模一样的房间,复原好后让王勃去看。他是不许要费太大力气就可以看出对方复原得到位不到位。

  所以,他根本不需要评论,只需要“找茬”。

  王勃让方悠给他一张纸笔,“唰唰唰”,开始将刚才他听过的《遇见》和记忆中孙燕紫原版《遇见》对不上号的地方一一指出:有的是副旋律太弱,无法起到足够的陪衬和烘托;有的是和声缺乏层次感,让音乐少了点色彩和动力;有的是某个节奏太慢,需要加速;有的则是低音和共鸣加得不够,达不到支撑主体的作用……

  总之,王勃就如同在玩一个找茬游戏,找得不亦乐乎。有些模糊不清,拿不太准的地方他就让三人再演奏一遍,他自己再一次沉浸到音乐的海洋中,对比,寻找,记下来,然后用音符,节奏,快慢等一些他目前所知的最基础、最浅显的音乐符号改正过来。

  如此三四遍之后,王勃将自己的修订版伴奏乐谱交给方悠,让三人对着修订后的乐谱重新演练一下。

  王勃的修修改改,写写画画,老实讲,方悠,胡小琴和何云湘这三个作曲系的科班生是不太以为然的。以前的古典音乐倒也罢了,没有编曲一说,作曲家通常也是编曲家,将作曲和编曲的活儿一揽子全干了。但现在的流行音乐,作曲,编曲通常都是分开的,而且编曲越来越重要。好的编曲甚至可以压过作曲的光彩,完全就是对原作的一次二次创作,是作曲家终身都需要研究的课题。如何才能给一首好歌配上一首好的编曲,需要音乐理论、乐器性能以及音响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持,各方因素缺一不可,有很高的门槛。王勃能够写出优美的旋律,不一定能够写出合格的编曲,短时间内想挑方悠这个在编曲方面有一定造诣的科班生的刺,又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,一时半会儿,哪里是那么好挑的!

  但是,当三人按照王勃的修改仅仅弹奏了一小段主歌后,立刻脸色大变!

  这,这怎么可能?这王子安挑的每一处错,几乎都是有的放矢,正中要害!有一两次乍看不太和谐的地方,多弹两遍之后,立刻品出了味道!

  好厉害的音乐直觉,好强的编曲功夫!

  高手,真正的高手!

  天才,融作词作曲和编曲于一体的,百年难遇的音乐天才!

  几人再看那个坐在一边,闭着眼睛,无比享受的听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i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