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52、签合同和圣甲虫_穿到民国好好学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上回说到,珍卿收到中西文艺书馆来信,说她应征的画稿通过审核,编辑组决定采用她的画稿,要她到书馆去商议签合同。

  珍卿一时喜不自胜,想着赶紧把这件事办下来。

  但她静下来一想,按理说她还是个未成年,这个时代,未成年人也不知道能不能签合同。

  陆三哥如今没在海宁,吴二姐忙得不着家,珍卿思来想去,还是决定先不麻烦他们。

  毕竟他们做的是大事,而她挣的是小钱,着急忙慌把人折腾回来,不晓得耽误人家多少正事。

  这府里能帮她撑场面的,秦管家和封管家两人,珍卿都不太信得过,其他佣人也撑不了啥场面。

  后来,她就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,打听一下,不同律师一个钟头的咨询费,分为三块、五块到十块不等。

  珍卿花了三块钱,跟一个律师咨询,像签这种稿费合同,还差半年才满十六岁,可否不由长辈陪同,而由自己来签合同呢?

  这律师就跟珍卿讲,原则上怎么说,实际是个什么情况。

  总而言之,现在很多十来岁的少年男女,都是早早到社会上做事,再加上户籍管理混乱,人的准确年龄界定也难。

  珍卿虽然没满十六周岁,但她的智力和精神状况都没问题,但是像获得稿酬的小额合同,她是可以自己签的。

  但是为了保险起见,她可以要求书馆一方,预付一半或更多的稿费,作为对她利益的保障。

  珍卿本来想,请个律师陪她签合同,但咨询之下,发现一个不咋地的律师,出场费按小时算,一个小时也要十块钱。她连忙打消了请律师的念头。

  她打算先去中西文艺书馆,看看书馆的人有没有诚意。

  实在不妥的话,再找二姐或三哥帮忙,总比找律师靠谱一些。

  珍卿见了书馆编辑组的人,先客气沟通一下基本情况,然后他们就把合同拿出来给珍卿看。

  珍卿仔细看了两三遍,连语句有歧义的地方,都要求他们修改。

  那合同里说的,只预付百分之三十的稿费,珍卿说要先预付百分之七十。

  单张画稿的润例是八角,反正珍卿也试探性地,说每张画稿的单价要一元两角钱。

  所谓漫天要价,坐地还钱。

  珍卿的画稿质量很不错,中西文艺书局,也没有太过欺生。

  每张画稿的单价,最后给她涨到一块钱,预付的稿费比例,也加到了百分之五十。

  所有事项都约定好,合同也重新拟好,珍卿以本名签下这个合同,用的印章,还是李师父给她刻的闲章。

  她给自己取了个笔名,叫做“易宣元”,印发的书籍上就用这个笔名。

  之所以用“易宣元”为笔名,是因为这似是而非的空间,跟她来的地方,是同一源头的文明,说白了都是轩辕黄帝的遗脉。

  鲁大师在《自题小像》一诗中,曾经写过“我以我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i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