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1、入族学读《女儿经》_穿到民国好好学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地处华北的禹州省永陵市,有一个人口不多的睢县,以出产有名的睢县毛笔,在整个中国都小有名气。

  现在,民国已经十四年,那些大城市里,洋人办了许多教会学校,连中国人自己办的各类新式学校,都如雨后春笋一样,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。

  在大城市里,小孩子去新式学堂,已成为一种潮流。

  但一个旧的时代,毕竟不是你大喊一声:“我要消灭你,你快灭亡吧。”

  它就那么听话地,被消灭,被灭亡了。

  睢县西南方向,有个近两百户人家的大庄村,隶属东桥镇,因最开始的时候,先是杜氏先祖在此扎根繁衍,此村就叫杜家庄。

  后来,陆续很多外姓,迁来这里落地生根,人口渐渐比杜姓还多,也没改掉杜家庄这个名字。

  杜家庄中有一条玉带河,玉带河以南主要是杜姓人居住,以北就是许多杂姓了。

  这个不大不小的村庄,对外面文明车轮的响声,好像没有听得太真切,人们还是按照旧的方式生活着,而且看起来,过得还不赖。

  庄上的杜氏子弟历来读书,不管做官不做官,杜氏子弟向来以书香门第自居的。

  坐落在南村的杜氏祠堂里,还专门辟出了三间屋子,作为课堂,请来族中博学长者,专门在此教育族中子弟。

  现在,这族学里的学生少了一些,但小孩子朗朗的读书声,在四下里地清脆地回荡着,倒也显得生气勃勃。

  屋北头孔子像下面,一张藤椅子上,坐着一位穿黑绸棉袍的老先生,头上戴着黑色的瓜皮帽,鼻梁上还挂了一副老花镜子。

  这位是族学里负总责的九先生,他是杜氏族里公推的最有学问的夫子,早年间中过秀才的,因此很得族中老少的敬重。

  这里的族学,可不是按学习程度分班念书的。

  十来个学生里,既有七八岁的蒙童(才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),才在念三百千、神童诗一类入门的书。

  也有十岁出头,正在啃四书五经中的入门篇《论语》《诗经》之类的。

  也有十四五岁的男孩子,四书五经通了大半,还在这里继续深造国学。

  总之,族学里的学生程度不一,唯一的老师九先生是一对一或一对二地教导学生。

  每个人学生轮流着,拿着自己的课本上去,听先生讲几页的生书。

  先生给一个人讲书时,其余人背诵的背诵,书写的书写,都有事情干,当然也少不了偷懒的。

  在这一群小男孩儿里,有一个半大不小的女孩子,生得细瘦单薄,万绿丛中一点红,也是特别的一道风景线。

  这一会儿轮到她听新书去了,她就抱着一本书,离开座位也到九先生跟前。

  九先生拿着教棍,指着书上的某一行,吩咐这女孩儿,从那里开始念。

  那女孩子就捧着书,朗声念了起来:

  升斗上,要公平,买物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i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