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562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_我在春秋做贵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超过一百七十公里,楚国与原国在吴越之地已经交锋了两年,楚国那边怎么可能不在“邗沟”埋下探子呢?

  楚国视原国为大敌,他们肯定要想方设法摸清楚原国的权力构造,太明白一个区域的原军有没有建立幕府的区别了。

  某地的原军没有幕府,代表当地没有建立一套统管全局的指挥班子,等于无法进行规模太大的战役,有了幕府则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样。

  既然有叫程氏的主将过来组建幕府,分明就是原军接下来会有大动作,窥知到这一情报的楚国细作肯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送回国,让楚国君臣早点做好相关的准备。

  原历史版本要到战国阶段才会重视情报,各自安插间谍或是安排细作窥探情报。

  到了书中的这个历史版本,智瑶根本没有给列国太多用来适应的时间,直接将他们给兼并了。

  楚国作为仅存的大国之一,他们更需要赶紧适应。

  最为有趣的是,楚国最大的敌人是原国,偏偏楚国君臣又在对原国进行各种模仿。

  这种情况挺好理解,已经有一个榜样在前,明确知道做什么是正确的,学习能够少走非常多的弯路,为什么还要玩个性呢?

  原国这边很清楚打出将旗会被窥知,程朔还是打出将旗的原因太过简单,他本来就是担任逼迫楚国的任务,不摆明身份或许能够在吴越之地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用,可是只会让楚国进行全面龟缩的作用。

  程朔摆明旗号过来,楚国那边会起到一种更为急切的心理,思考要不要全军压上。

  楚国在知道原国在吴地设立幕府之后,对越地增兵是一种必然。

  所以,哪怕程朔无法调动楚军北上,起码可以吸引更多的楚军进入越地,争取把越地的楚军全部吃掉。

  “夫差凭借此运河便可青史留名,后世不知几人感恩。”程朔看着运河两岸,看到的是大片的耕作地。

  程朔有点想多了,着实没有多少人感恩夫差,甚至杨广也得了一个“罪在当代,功在千秋”的评价。

  做了好事得不到感恩正常吗?讲实话就挺正常的。何况一件事情的起因实在太多,做事的过程又有这种那种的情况。

  在修建运河的一开始,夫差就想到了开展农耕,运河是让几个大湖泊形成交汇,湖泊的面积因为有大江水灌入并没有缩减面积,一大片区域的可用水却是激增了。

  农业生产缺不了水,有足够水源的前提下,再加上该区域的山地不多,勤劳一些开荒肯定能变成鱼米之乡。

  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,成功占领这一片区域的原国就在享受夫差与勾践的成果,不止有便利的水上交通线,还增添了至少二十万顷的农田。

  运河的沿途兴起了很多新聚居而成的村庄,当地的人一部分来自宋地,更多则是愿意接受原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i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