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五节 年底_大宋武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福建那么远的地方的人也不多。

  呼延庚倒不介意人少,这批流民到泉州,主要是到船厂做工,人多了泉州方面也接收不了。

  现任泉州知府是呼延庚的本家叔叔——呼延庆,两人还未出五服。

  呼延庆也是呼延守信之后,在政和年间担任平海军知军事。

  当年赵佶要与金国缔结海上之盟,让各地推荐使臣人选,政和八年(1118年)四月,登州守臣王师中上奏说武义大夫马政可以担当使臣,平海军知事呼延庆通晓外国语,又博学多闻善于辨谈,也可以委派。

  于是皇上派马政和呼延庆以及将校七人士兵八十人,同高药师一起出使女真,让他们以买马为幌子,商议联合女真(金国)夹击辽国之事。

  而呼延庆两次使金,和马政、马扩父子一起完成了外交任务,为宋朝争取到了最好的合约条件——燕云十六州归宋——得到了朝廷的褒奖,成为泉州知州守市舶使。

  呼延庚占领沧州之后,让张横等人四处征集船只,呼延庆在泉州管着市舶司和船厂的事情就被提起,呼延庚以子侄的身份,写信给叔父呼延庆。他们关系还没出五服,而当下呼延庚名声大振,被公认是新君的心腹,呼延庆也特别热衷认下他这一门亲戚。

  这样呼延庚和呼延庆以及泉州船厂就接上了头,呼延庚要疏散流民,呼延庆需要工人,双方一拍即合。

  渤海湾,黄河口,八艘巨大的海舶停泊着,海岸边已经搭起一座简易码头,要到泉州的百姓在这里登船。运送这批百姓的八艘大船有序的停泊着。

  这八艘海舶可有来历,当年通义大夫马政和呼延庆渡海使金,发起海上之盟,赵佶下令将用来通高丽的两艘“神舟”,六艘海舶都拨付使团听用。

  而在这八艘大船完成了运送使团的任务后,就统一集中在泉州,由升任泉州知府呼延庆管带。

  这八艘海舶,到现在已经十余年船龄,呼延庆以正规程序报废,然后遣了一个指挥的水手沿海上驶,将这些船连带水手都送给了呼延庚。至于呼延庆私人得了什么好处就不细说了。

  据《宣和奉使高丽图经》记载,六艘较小的海舶“皆以全木巨枋搀叠而成,上平如衡,下侧如刃”。全船分三舱,中舱又分四室。防水隔舱很早以来已由中国人首先发明,“泉舶”更分了十三舱。“客舟”船头用石丁石作锚,“上绾藤索,其大如椽,长五百尺”。抛锚起锚则使用滑轮。如遇“风涛紧急”,还须加抛“游矴”。船尾的正舵有“大小二等,随水浅深更易”,另加设两个“三副舵”。船舷两侧“傅大竹为橐以拒浪”。装载人与货,则以竹橐当吃水线,“水不得过橐”。主桅杆高十宋丈,前桅杆高八宋丈,共装帆110幅,正风用帆,“稍偏则用利篷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i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