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982章 草原虽广袤无垠,却无法耕读传家,是故弃之如敝履。_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原价值,以及对我大唐百姓重要性的契机。”

  “同样也是彻底融合农耕文明与游牧部落的契机。”

  “是故,这也是臣为何成立商行,行边贸之事的根本所在。”

  李世民眼神渐亮,显然被秦明的见解触动了深思。

  他缓缓踱步,目光似乎穿透了大殿的墙壁,望向那遥远而辽阔的北方草原,心中权衡着秦明话语中的深远意义。

  “爱卿言之有理,羊毛之于我大唐,确乎是一大革新。”

  李世民缓缓闭上双目。

  脑海里,不由得回想起了,奏对之前,他曾问秦明打算如何开展边贸之事,以及当时秦明给出的答案。

  李世民身子微微一颤,不知想到了什么,他豁然转身,目光炽热盯着秦明。

  “爱卿,刚才曾言,边贸之策需分三步走,其一,确立法度;其二,文化渗透;其三,经济与军事双管齐下。”

  “朕可有疏漏?”

  秦明摇了摇头,微笑道:

  “陛下过耳不忘,微臣佩服。”

  李世民瞪了秦明一眼,没好气地说道:

  “臭小子,少拍朕的马屁。”

  说是这么说,但李世民的嘴角还是不自觉地翘起,显然是极为受用的。

  殿内的气氛,也因此显得不那么严肃了。

  李世民招了招手,示意秦明落座。

  “爱卿,你再将这边贸之策,详细说说。”

  秦明微微颔首,随即重新跪坐在了蒲团上。

  与此同时,李世民瞥了上官仪一眼,那意思不言而喻了。

  奋笔疾书的上官仪,连忙点头。

  此时的他,脸色涨红,握着笔杆的右手微微颤抖,内心早已被秦明的言行震惊得无以复加了。

  随着秦明将边贸三策娓娓道出,上官仪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  他今天是彻底服了,若非亲眼所见,上官仪如何也不能相信,如此震铄古今的国策,是一个舞象之年的少年郎提出来的。

  [武能上阵杀敌,开疆拓土,文能治国安邦,绸缪深远。这秦郡公,简直就是个妖孽啊!

  [哎,还好这妖孽生在大唐,若是生在他国,我大唐危矣。

  李世民跪坐在秦明对面,腰杆挺得笔直,一直在认真聆听秦明的“策论”。

  他在这期间未发一言,生怕打断了秦明的思路。

  李世民听得入神,眼神愈发明亮。

  秦明的每一句话,仿佛都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波澜,让他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边疆景象,一个更加稳固、繁荣且多元的大唐帝国。

  待秦明将边贸之策讲完,李世民眉头微皱,不知为何,对于秦明之策,他总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。

  只是思索良久,也未曾想到答案,故而,李世民清了清嗓子,挤出一个笑容。

  “爱卿,为何朕总觉得你提的这些,似乎是在哪里听过呢?”

  秦明闻言嘴角勾起一丝坏笑,随即收敛了笑容,学着李世民的样子,轻咳了一声,正色道:

  “以铜为鉴,可正衣寇;以古为鉴,可知兴替;以人为鉴,可明得失。”

  李世民闻言眼前一亮,称赞道:

  “咦,爱卿此言甚妙啊!不愧是我大唐的诗词大家。”

  秦明呵呵一笑,拱了拱手,腼腆道:

  “陛下谬赞了。”

  与此同时,秦明瞥了一眼不远处的上官仪,心中窃喜。

  [不好意思二凤,这版权是我的了。

  这样想着,秦明清了清嗓子,继续道:

  “陛下之所以觉得边贸之策颇为熟悉,是因为这项国策,曾经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大帝,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施行过一次。”

  “也正是因为这项国策的施行,才有了如今中原大地对国家统一的普遍认知。”

  李世民和上官仪闻言皆愣了一下。

  顷刻间,李世民腾地一下站起身,右手“哆哆嗦嗦”地指着秦明,颤声道:

  “你...你...是...说...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i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