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一十一章 睚眦必报_宋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话,姚平仲在靖绥营踢了铁板,碰了一鼻灰。转身回去就告到了京畿两河制置使司,说靖绥营纪律败坏,目无军规,并弹劾徐卫管束部属不力,任意胡为。要求严肃处理此事。那新任制置使知道姚平仲眼前是官家面前的红人,可徐卫也不是软柿子,左右为难之下,派人调查。结果出来之后,更让他头大,问题就胶着于姚平仲到底对徐卫的部队有没有节制之权。这就不是他一个制置使能定性的,遂报到枢密院。

  何灌等人听说了这事,一直关注,本来想趁事情闹大之前压下来。当听闻问题被捅到枢密院的时候,就知道坏了。目前枢密院主事的虽然是有拥立之功的吴敏,可实际主持日常公务的却是枢密副使徐绍。但徐卫这位叔叔非但从没帮他一把,反而有意打压。事情落到他手里,还能有徐卫的好?

  何灌也是枢密副使之一,本想亲自经手这件事情,但徐绍早就收到风,将他堵了回去。正当他替徐卫担心之际,令人意外的事生了。徐绍也说这事他处理不了,徐卫到底归不归姚平仲节制,枢密院也没谱。

  何灌心想,到底还是亲叔父,哪能专把侄儿往绝路上逼?侄儿也是儿,在大宋军中,侄子因伯父叔父的门荫而作官的不在少数。比如种师道,姚平仲,都是因为伯父的原因才踏入仕途。看来。徐绍到底还是念着这骨肉亲眼的。可哪料到,徐绍竟把这件事情上报了官家!

  一收到这个风声,个别朝中前辈向徐卫打招呼,姚平仲眼下正得宠,不要跟他冲突,没你的好。现在事情捅到官家那里,趁处理结果没出来之前,却跟姚平仲服个软,认个错,咱们再帮着说说,把这稀泥和了就算了。胳膊拧不过大腿,况且,那姚平仲的伯父姚古,正带着兵马往东京来,可以料定,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姚氏将受到官家重用!

  可结果出来以后,满朝文武就没一个看明白的。

  官家下诏,正式明确规定,徐卫为“两河忠义巡社巡检使”,有节制河东河北两地所有义军乡兵之权。不归两河制置使司,甚至三衙,枢密院管。有好事者就开始揣摩。按朝廷制度,三衙掌统兵之重,枢密院掌兵之权,徐卫既不归三衙,又不归枢密院,那他是哪儿蹦出来的野物,没人管么?还有那闲得蛋疼的人就此事这么解读了一番,你看啊,徐卫的乡勇营甭管正规不正规,总是军队吧?虽然他不受任何掌军衙门节制,但再大你能大过天去?这不就摆明了。直接对官家负责嘛!当然,这只是极个别大臣们私下议论。

  甭管徐卫该归谁节制,反正姚平仲这次刁状没告成,还徒惹人笑话。好歹你姚希晏也是个两河都统制,管着几十万大军,怎么闲着没事去跟一群乡兵置气?寒碜不寒碜?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i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